据《劳动报》报道,继新加坡、荷兰等国家之后,上海的轨交10号线也将逐步实现无人驾驶,预计2012年内将完成调试。从9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为确保轨道交通有序安全的运行,从标准制定到新技术等一系列举措将陆续出炉。
运行   10号线无人驾驶年内完成调试
10号线根据最初的设计可实施无人驾驶。“系统已经在进行功能调试,2012年年底前结束。”申通集团副总裁邵伟中透露,目前正在制定相关的章程和流程。
地铁如何实现“无人驾驶”?一套列车监控系统成了指挥地铁列车无人驾驶的“隐形司机”。工作人员只需将列车行驶的时刻表提前输入至电脑,就会安排好每辆列车的行程,何时入站、停车多久等都能通过“电脑语言”完成。即使由于客流大而导致某部列车进站时间过长,列车也会自动调整速度,加速行驶到下一站,确保准点到达。目前,国外很多城市都实现了这一技术,而且安全记录良好,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降低地铁运营成本。
此外,针对追尾事故,申通集团与国家科研单位正研发“接近警报系统”,这是一种声纳技术。在前一辆列车的尾部和后一辆的头部安装此设备,通过信号传输测试距离,发出警报。目前,也正在抓紧测试中。
配套   公交短驳线试点信号优先
从2012年以来,上海地铁客流持续增加。除了限流,另一项重要配套是公交短驳线。运营两周,6号线东靖路配套公交短驳线日均228人次,8号线的日均92人次,客流并不理想。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副局长周淮介绍,主要原因是路程时间较长,如东靖路的短驳线,单程平均35分钟,而地铁只需20分钟。市交港局已和交警部门商定,在6号线东靖路配套公交短驳线试行信号优先,总路程时间有望缩短20%。
安全   增加第三方风险评估
上海市目前在建的线路有11号线北段的二期、12号线、13号线一期和16号线。此外远期规划总长超过800公里,15、17、18号线的规划已在申报中。大量新线投入使用,如何确保安全?周淮表示,将增加第三方安全风险评估,组织全国专家对新线进行运行评估,并形成报告,在整改后进行二次审核。已投入运营的老线将建立运营线路安全评价工作长效机制,运营时间10年以下的线路每5年进行一次运营安全评价,运营时间10年以上的每3年进行一次运营安全评价,2012年完成1号线的评估工作。2012年,轨道交通既有线路运营安全评价地方标准将立项2013年完成制定。